为什么国人普遍认为海博比土博更有价值?

 

海外博士普遍一般朝九晚五,国内博士动辄十几个小时科研时间,但是为什么国人对于海博的评价普遍比土博高呢?这个话题近几年一直在网上被人热议。本文笔者将会从以下几点为小伙伴们分析。

 
 
/ 一 /

先入为主的观念

 

之前中国与世界的教育差距比较大,发展较慢,导致很多国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欧美发达地区的科研水平,学术水平是特别好的,国内学术水平想向世界看齐,就需要向欧美发达地区学习,这种观念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

 

笔者的一位本科同学,之前在同济大学攻读完土木工程的硕士之后,顺利获得了保送本校读博的资格,但是他却放弃了,并毅然决然地踏上前往美国读博的求学道路。刚开始笔者十分不解,疑惑问道:“难道是国内的博士不够好吗?为什么要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出国读博?”他回答道:“因为我觉得国外的学术水平会更厉害,而且我父母也希望我能够出国深造。”

 

笔者当时是有点不能理解的,因为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软科排名上是排名世界第一,绝对领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仅仅是第二名,但是他却还是选择出国读博。他又解释道:“虽然同济土木工程学科是最好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欧美高校会让我有更大的成长。”

 

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土木工程学科排名

 

笔者后来意识到,或许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影响了他,这种观念便是教育差距的观念,因为他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的老师,大部分都有留学的经历,所以可能在课堂上无意中表达的一些观点影响了他,慢慢地,他便觉得欧美国家更适合他。

 

其实不仅仅是笔者这位同学,身边还有许多人都是秉持这种观念的,虽然现在中国进步了,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却还是无法在短期内消除。

 

另外,海外博士也有内卷,并非像大家想的那样朝九晚五,即使学校没有要求他们发论文,但是他们大部分人还是很拼命的学习,做科研,因为他们渴望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工程学的博士,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后花了6年时间才顺利毕业。他说他读博这6年几乎是全年无休,每天早上7点30分到实验室,晚上2点回宿舍。他为了追赶科研进度,每天只花30分钟吃早餐和午餐,晚餐基本上是不吃的。甚至有时候,2-3天才洗一次澡,仅仅是为了追赶科研进度,希望尽早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到权威期刊上,得到同行业的认同。

 

另外学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但是也正因如此,海外院校对于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会更高,更严格,比如美国、香港、新西兰等地区就是这样的。

 
 
 
/ 二 /

海外学术氛围更加浓重

 

 01  杂事较少,投入科研时间较多

 

对于大多数的小伙伴来说,中国的博士生与导师之间普遍处于一种摸棱两可的关系,即可以是师生关系,也可以是雇主关系。因此,中国的博士生不仅要进行自己的博士课题研究,还要兼顾给导师处理一些杂事,这些杂事不仅包括教学教研方面的PPT,还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上的琐事,比如拎包送水陪吃饭等等。

 

2021年,微博账号‘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爆料某985高校的一位导师在与学生们开会时候,在PPT上直白的写着“导师让干杂事较多——看重你、信任你”等话语。

 

某985高校导师的PPT截图

 

而在海外地区读博,则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在海外地区,雇主关系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仅仅是雇主关系,因此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工作时长支付相关规定的工资。导师为了能够尽快有学术成果产出,基本上不会要求学生在科研之外的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因为一旦学生工作超过一定的时长,通常导师需要额外支付学生一笔费用,相当于加班费。

 

所以,基本上只要你早上准时来实验室报道,然后完成一天的工作清单,下午即可准时离开实验室,即使你想加班,海外高校的安保人员或者导师、同组的师兄师姐们也会劝你早点离开。

 

其次,海外地区普遍认为博士生按时上下班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如果你早上晚到了一个小时,打算晚一个小时下班来弥补,那么会被同组人视为异类,且可能会受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海博们通常有充裕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或者参与其它娱乐活动放松自己的大脑,以保证后续有充沛的精力继续高效完成科研成果。

 

最后,高效的专注科研,最终结果是海博们的学术成果质量普遍较高。因为没有太多杂事琐事让他们分心,且身心素质良好,因此他们可以尽情的享受沉浸在科研当中的氛围中,这一点是国内博士较难做到的。

 
 
 

 02  资源和平台原因

 

第一,国内在教育投入的比例,与海外地区相比,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博士生的补助。中国高校普遍给博士生的生活补助一个月平均只有1800元人民币,除了在校园内吃饭外,几乎没有任何剩余的钱,要是博士时期谈恋爱,或者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等,更是入不敷出,因为一篇核心论文的版面费就需要1万元左右,因此不少国内高校博士生都会选择去兼职挣钱。

 

笔者有一位研究生同学,她在中山大学攻读商科类博士,她每个能拿到的学校补助差不多只有2800元左右,扣除每个月吃饭后和买书之后,几乎所剩无几,因此她每周还会去中大继续教育学院代课,挣课时费。而欧美地区的博士补助一个月平均可以拿到3000美元左右,再加上导师给的其它补助,足够一个博士生没有太大压力的生活。

 

正因为海外博士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所以他们可以更加专心于学术上,且大部分海外院校都会为博士生每人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论文发表费或者参会费,这也进一步的拉大了海外博士与国内博士的学术差距。

 

第二,海外大学多数是与企业合作,高校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或者资金都是由各大企业赞助的,例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媒体实验室’等等,都是大学与企业们合作共建。同时,许多海外大学的实验室都能够获得来自企业的最新动态数据与资料,这也为海外的博士生们提供了接触一手资料的好平台,因此在多方因素的加护下,海外博士的见识也会比国内博士更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国外一直是学界引领企业的原因。

 

笔者之前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有幸认识到一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人工智能博士生,据他描述,他所在的实验室是与苹果、IBM、特斯拉、大疆等企业合作的,因此获取的都是行业内的一手数据。而与之相反,国内大学普遍较少与行业的企业合作,大多数是与政府机构合作,因此在获取资料方面,并没有那么的方便,所以国内博士生的科研进展往往落后于行业,最终演变成了行业领导学界的局面。

 
 

第三,海外许多大学的博导,通常与行业内的期刊编辑较为熟悉,这无形中也为博士生们发表学术成果提供了助力。众所周知,许多学科的顶级行业期刊,都源自欧美或者英联邦国家,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你的博导恰好是某顶刊的编审,那么你的论文审稿速度也会相对快很多,节省许多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

 

另外,通常海外高校基本不会像国内高校一样常说的SCI、EI之类的,因为领域内有名的顶刊和好的会议大家都清楚。而国内的高质量会议期刊较少,投稿人群也主要是针对国内,且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因此整体水平和国际会议、国际期刊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笔者的一位研究生导师恰好是行业内的大牛,他的学生们几乎发表的论文都是行业内的顶刊,据他所说,他会用顶刊的标准来要求他的学生,在这高标准的推动之下,所产出的学术成果自然也不会逊色。

 
 
/ 三 /

正视双方之间的差距

 

基于上述几点因素,我们应该正视国内外博士的差距。

 
 

 01  从制度上看

 

因为历史缘由,海外的大学教育发展的早,所以海外博士的培养制度也更加的完善,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

 

比如国内高校普遍更喜欢培养博士生往宏观上靠拢,造成了中国博士们不得不采取“样本学习”与“宏观视角”的培养方式。但是海外高校培养博士则更倾向于深度的研究,所以海外博士对事物整体的哲学思考,社会科学的理论,国际的最新研究,微观实证能力的理解相对较强。

 
 

 02  从语言环境看

 

国内博士生更多是以写中文论文,以发表C刊为主,缺乏全方位的英语环境,这就容易导致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在交流上出现一些障碍。

 

而海博们由于长年累月地浸泡在全英的授课、科研环境中,在沟通与思维上基本与国际接轨,没有太多不适应性。这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海博们回国后只要稍加适应,就能够发表中文顶刊,但是很多国内博士想发表国际顶刊,从关系到语言,难度都相对较大。

 

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国内的博士主体语言是中文,而社会科学研究一般的通用学术语言是英文,这也加剧了我们对世界前沿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理解转化相对较慢。

 
 
 

 03  从论文情况看

 

国内博士通常是一年一到两篇,而国外则完全不一样,通常海外博士很多前一两年可能没有任何产出,但是到了第三年、第四年会有一到两篇非常顶刊的论文发表。

 

这是因为在非升即走的大环境下,国内许多导师都希望学生们能够多发论文,从而达到学校的KPI指标,导致很多国内的博士生研究成果刚有一点点进展,就被迫要发表论文了,因此很难发表到顶刊上。

 

而国外的导师,虽然也希望学生们多发论文,但是更看重自己的声誉,也不喜欢逼迫学生们发表,一切看学生们的个人意愿,在这种环境下,海外博士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学习与做科研,自然而然,产出的学术成果质量也就更好,更容易发到顶刊。

 

综合来看,国内的博士一般对发论文有硬性要求,因为在导师质量良莠不齐的条件下,这样可以更好的选拔学生,但是国外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这可能直接关系到导师的声誉。

 
 

 04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

 

海外导师通常会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周阅读完一到两本书籍,而国内导师则较少会要求学生一周阅读完一本书。另外,海外导师更倾向于讨论型的授课方式,但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博士生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输出型授课方式。国内的博士生上课的时候,可能因为缺少这种以学生的研究为兴趣而展开的激烈探讨与交流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国内的博士们的知识交换,个体文化流通性相对较低。

 

不过上述情况随着国内近几年对于教育的重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了。现在国内的许多博士也能够在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了,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电子科技大学16级的杨超博士生,就以一作身份发表了nature和science,并因此受到斯坦福大学、布朗大学等的邀请进行学术交流,这也从侧面肯定了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进步,以及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

 
 

海外学术环境虽然是比国内好,但这并不代表海博们就可以朝九晚五,他们同样也是有着自己的压力,希望能够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而国内博士生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国内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海外许多国家也十分认可我国自主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学术界一定能够与西方学术界并行。

 

上述就是笔者对于本文主题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小伙伴们,谢谢。

 

  来源

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岛。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大学帮帮校园跑腿以快递代拿、校园跑腿、外卖代取、校园信息门户为主的校园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方便快捷、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综合服务平台。

发表评论